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必威首页的>> 他山之石>> 正文

海洋装备简讯【2021.10.04-10.11】

2021-12-17

国内动态

“海斗一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跨入万米科考应用新征程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在刚刚结束的我国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科学考察中,由该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以下简称“海斗一号”)取得世界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我国全海深无人潜水器跨入万米科考应用新阶段,填补了当前国际上全海深无人潜水器万米科考应用的空白。航次专家组认为,“海斗一号”在目标物探寻、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实时影像直播和目标物在线识别等应用领域体现出明显优势和价值,为万米深渊科考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支撑。据“海斗一号”总师、现场负责人唐元贵介绍,“海斗一号”在本次应用中,在马里亚纳海沟10800米以深深渊海区成功实现多次万米下潜及科考应用,再次刷新了我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取得了全海深无人潜水器连续、稳定、可靠科考应用的重大突破。“海斗一号”是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立项支持项目,于2019年8月完成了南海4500米阶段性海试,于2020年5月实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首次万米成功下潜,入选了2020年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来源:人民网,2021-10-11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正式投入常规科考应用

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近日已在马里亚纳海沟正式投入常规科考应用。“奋斗者”号由“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今年8月11日从海南三亚出发,参与执行TS21航次深海科考任务,目前已在返航途中。据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专家介绍,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下潜作业期间,“奋斗者”号开展了利用测深侧扫设备进行目标搜寻及地形探测、采集深渊海底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本、搭载沉积物保压取样装置海试等作业任务。“奋斗者”号曾于2020年11月在“挑战者深渊”开展载人下潜海试,并成功坐底10909米。该潜水器重约36吨,额定载员3人,设置3个观察舱和两个机械臂,装配7台摄像机和7部声呐设备,还配备柱状沉积物取样器、宏生物吸取装置、保温生物箱、液压钻切一体机等作业工具,可在万米海底连续作业时间不低于6小时。

来源:新华网,2021-10-09

国产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顺利完成首个深海调查任务

日前,由大连海事大学联合相关单位承担的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研制”项目,随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向阳红06”船在公海海域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该绞车系统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本航次地质取样作业水深达7762米,生物拖网放缆长度达11000多米,获得多站位的深海样品,充分验证了国产深海绞车系统的作业能力。

来源:央视网,2021-10-05

我国研发的自主水下机器人完成北极海底科学考察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4500”)在我国第十二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此次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高纬度地区的成功下潜为我国不断深化对北极洋中脊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及地质过程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据介绍,针对此次北极科考工作区高密集度海冰覆盖的特点,科研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声学遥控和自动导引相融合的冰下回收技术,克服了海冰快速移动和回收海域面积狭小给水下机器人回收带来的挑战,确保水下机器人在密集海冰覆盖区的北极高纬度海域连续下潜成功,并全部安全回收。“探索4500”是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研发的深海装备。为了参加此次北极科考,科研团队对“探索4500”进行了环境适应性、高纬度导航、海底探测、故障应急处理等技术升级与改造,并开展了湖海验证工作,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探索4500”在科考中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在北极冰区良好的低温环境适应能力、高纬度高精度导航性能、密集冰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细探测能力。

来源:人民网,2021-10-08

汇丰报告:中国缺电尚未对航运业产生影响

10月6日,汇丰银行(HSBC)全球研究部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的缺电危机尚未对航运基本面产生影响,潜在集装箱需求将保持不变。汇丰银行本月4日与航运公司Precious Shipping董事总经理Khalid M. Hashim、东方海外副财务长Michael Fitzgerald、华光海运董事总经理William Fairclough讨论中国缺电带来的影响。报告指出,虽然中国部分工厂因限电无法运行,但整体而言尚未对货运产生影响,美欧主要市场的潜在需求动能仍完好无损。中国港口持续堵塞及工厂仓库库存积压,很可能使未来几周的集装箱船维持满载状态,若缺电问题持续存在,供应链预计将从中国转移至越南或其他国家。汇丰报告称,中国、欧洲及印度的能源短缺,将推动对煤炭的大量补货,在铁矿石交易方面,尽管减排措施限制了钢铁生产,但在价格急剧下跌后,中国很可能会继续补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进口虽占全球干散货交易的40%,但今年全球其他地区的干散货交易年增4%,而中国干散货进口仅增长1%。报告指出,用电紧缩持续不仅推动煤炭需求,石油需求也可能上升,尤其现在将迎来冬季,但石油需求复苏主要是受到OPEC+增产及国际航空旅游回暖所推动,汇丰小组团队预计,当需求恢复时,由于订单回落及船队老化导致油轮供应紧张,预计油轮运价将大幅回升。对于近期催化因素,汇丰认为在中国十一黄金周假期的季节性疲软过后,预计每周货运运价指数可能自10月中开始上升。

来源:中华航运网,2021-10-08

国外视野

《海洋能源替代市场》报告发布

近日,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发布了《海洋能源替代市场》报告,整理了对印度、美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6位海洋能源领域关键参与者的深度访谈。受访者发表了对印度拉克沙群岛海洋温差能海水淡化项目、佛得角波浪能海水淡化厂、波浪能驱动的海洋观测平台、中国波浪能项目和水产养殖、多用途浮式海上平台、蓝色增长农场多用途平台等相关内容的看法。其中,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主任彭伟作为6位受访者之一,在评价澎湖半潜式水产养殖平台时表示,海洋能可以成为未来推动近海水产养殖发展的可行能源,这已在中国得到成功验证。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2021-10-08

美国能源部资助利用核能生产清洁氢的示范技术

【据美国能源部网站2021年10月7日报道】2021年10月7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提供2000万美元资金,用于示范利用核电生产清洁氢能的技术。这种创新的方法将使清洁氢能成为零碳电力的一种来源,是核电站除发电以外的一种重要经济产品。该项目位于亚利桑那州,将由能源部多个部门参与推进“H2@Scale”清洁氢能愿景计划,并帮助能源部在10年内实现1美元/千克的“氢能攻关”计划目标。能源部表示,开发和部署清洁氢能可以成为未来实现净零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部分。这种利用核电生产氢能的创新途径旨在生产负担得起的清洁氢能,实现能源部的氢能目标,并推动美国向无碳未来转型。

来源:国防科技信息网,2021-10-09

首艘碳中和集装箱船从德国启航

日前在德国布伦斯比特尔,人们用碳中和的合成液化天然气对第一艘商业集装箱船完成加油。首次使用合成液化天然气是德国的灯塔项目。同时,将商用船转换为使用碳中合性的液化天然气是2030年实现零排放船只目标的第一步。为此,德国联邦政府在海事研究项目的框架内加大研发投入,预计明年将投资5800万欧元用于海事领域的研发。气候保护和数字化将成为未来二十年的主导议题,同时也是进一步发展海运业和保护就业的机会。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可再生能源与环境部主管表示,为维持未来全球贸易关系,航运脱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使用气候友好型液化天然气为集装箱船加油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来源:海事服务网,2021-10-08

俄罗斯超大型核潜艇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试验

美媒“防务博客”网站10月4日报道,俄罗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Sevmash)首席执行官米哈伊尔·布德尼琴科表示,他预计俄罗斯最新的超大型核潜艇“别尔哥罗德”号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试验。该潜艇是“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的载体。报道称,布德尼琴科表示,“别尔哥罗德”号(经过改装的奥斯卡II级)特殊用途核潜艇,以及“新西伯利亚”号和“克尼亚兹奥列格”号核潜艇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国家试验。这些潜艇必须多次出海进行船厂和国家试验。截至现在,潜艇上的所有操作都在按计划进行。这些潜艇表现良好并确认了它们的技术参数。报道称,长达604英尺(约184米)的“别尔哥罗德”号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潜艇之一,可以携带多达六枚长79英尺(约24米)、配备巨大核弹头的“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大众机械》称,“波塞冬”是一种巨型鱼雷,航程达数千英里,最高航速60节。据信“波塞冬”携带一枚2百万吨级TNT当量的热核弹头,旨在绕过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打击其沿海目标,包括港口和城市。

来源:环球时报,2021-10-04

Ulstein交付Lindblad第二艘国家地理极地探险邮轮

9月30日,挪威造船集团Ulstein交付了为美国邮轮公司Lindblad Expeditions建造的第二艘极地探险邮船“National Geographic Resolution”号。“National Geographic Resolution”号是Ulstein Verft为Lindblad设计、建造的第二艘极地探险邮船,首制船“National Geographic Endurance”号在去年2月交付。LIndblad与《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合作制定海洋探险计划,在世界各地促进保护和可持续旅游。这两艘船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极地探险邮船,符合EPA Tier 4/ IMO Tier III排放要求,具备DNV PC5 Category A的冰区加强符号, 能够终年航行在冰区覆盖海域,是所有极地探险邮船中等级最高的。新船配备Ulstein专利船首X-BOW,不仅在外观上独树一帜,也可以提升在在恶劣海况下的适航性和燃油经济性。该系列船采用Ulstein极地探险邮船CX104设计,船长124.4米,可以容纳126名乘客。交付后,“National Geographic Resolution”号将在11月份开启南极之旅,首次极地航行定于11月17日出发,前往南极洲、南乔治亚岛和福克兰群岛。

来源:国际船舶网,2021-10-09

瓦锡兰与挪威船东Eidesvik共同开发全球第一艘氨燃料驱动海工船

挪威船东Eidesvik和芬兰船舶设备制造商Wartsila将对一艘海工服务船舶(OSV)进行改造,使其使用氨燃料发动机,并具备所需的燃料供应和安全系统。考虑进行改造的海上船舶目前拥有Wärtsilä双燃料发动机,主要使用液化天然气燃料。这一转换将允许该容器在70%的氨混合物中运行。Wärtsilä已经成功地在实验室测试了一款以70%氨气混合物为燃料的发动机。最终目标是实现100%氨气和最低点火燃料需求的运行。作为一种燃料,氨将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Wärtsilä和Eidesvik都表示,他们致力于支持该行业的脱碳行动。Wärtsilä表示,这将是世界上第一个此类项目,暂定目标是在2023年底完成。

来源:船海装备网,2021-10-09

“幸存者”无人遥控救援船亮相

近日,苏格兰Zelim公司宣布和船舶设计公司Chartwell Marine共同开发了一型远程遥控救援船的原型设计。该型救援船适用于恶劣的海洋环境,可以应用于海工和海上风电领域。两家合作公司认为,这类船舶可以大幅提高海上的救援能力。随着海工项目距离海岸的距离越来越远,传统的海上支持服务失去了效率。许多海上风力发电场位于救援船舶的正常作业区域之外,救生艇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紧急救援地点,甚至救援直升机也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这些地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Zelim和Chartwell联合开发了 “幸存者”(Survivor)无人救援船。这种无人船为远程操控方式,安装部署在海工结构上(类似商船上的救生艇),可以根据需求下落到水中。在接触到水之前,安装在船上的两个喷水式推进器将被激活,防止救援船向后漂流撞到海工结构,并保证恶劣海况下的安全性。据称,这种救援船可以在最高4.5米的海浪下运行。该船还配有可以从水中救助落水人员的救援传送装置、易开门把手、空调舱以及直升机接机区等。据称,船舶设计公司Seaspeed Marine Consulting已对这一设计概念进行了模型测试和验证。

来源:中国船舶在线,2021-10-05

Ned Project氢预留风电安装船设计获ABS原则批复

Ned Project公司研发的氢预留(ammonia-ready)风电安装船(WTIV)设计近日获得美国船级社(ABS)颁发的原则批复(AIP)。据介绍,这种NP20000XULAM设计将符合美国琼斯法案要求,也能满足未来海上风电市场的需求,尤其能进行15-20兆瓦风力涡轮机的安装作业。美国船级社介绍说,该船的创新方法是在8000平方米的甲板上垂直装载单桩,无需在海上将单桩旋转到垂直位置,从而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该设计的主机房还预留了氢空间,能改装成容纳了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舱,从而可以仅依靠液化氢(LH2)来满足能源需求。该设计还配备了一台绕桩式重型货物起重机,工作负荷为3500公吨,能处理240米转子直径和塔高150米的涡轮机。

来源:国际海事信息网,2021-1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