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必威首页的>> 他山之石>> 正文

海洋装备简讯【2021.11.22-11.29】

2021-12-17

报告推介

《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1)》发布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1)》,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蓝皮书》显示,近40年来,全球海洋持续变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2020年,长江口海域夏季出现大面积低氧区;高海平面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加重了致灾程度。《蓝皮书》指出,中国近海地处季风最明显的气候带,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大气涛动等的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等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异常变化及其与大气间的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也是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蓝皮书》的发布,可为准确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来源:中国海洋信息网,2021-11-26

国内动态

我国海水淡化国际标准制定取得突破

据悉,由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主持制定的海水淡化领域国际标准《海洋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产品水水质—市政供水指南》近日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官网上发布,该标准是我国主导的首项海水淡化国际标准。据介绍,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可规范并简化海水淡化产品水的水质检测,保证管网和终端用水安全,是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必要补充,对发展中国家安全使用淡化水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海洋信息网,2021-11-25

我国成功发射1米C-SAR卫星,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初步形成

据“i自然全媒体”,11月23日7时45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米C-SAR业务卫星。该星是中国首颗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标志着中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已由科学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1米C-SAR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共同组成中国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初步形成。

来源:中国网,2021-11-24

国内目前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正式投产运营

据报道,近日国内目前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中广核汕尾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机组正式投产运营。该项目包括5.5兆瓦风电机组91台,年上网电量可达14.89亿度,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6万吨。汕尾后湖海上风电项目场址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湖东镇南侧海域,场区中心离岸约12公里,水深23至26米,共计安装91台5.5兆瓦风电机组,其中82台单桩基础、8台四桩导管架基础、1台吸力筒导管架基础,配套建设东、西区2座220kV海上升压站和1座陆上集控中心。该项目年上网电量可达14.89亿千瓦时,与燃煤电厂相比,按替代标准煤耗315g/kW·h计算,每年可节省标煤消耗约42.5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6.05万吨,烟尘28.85吨,二氧化硫713.30吨,二氧化氮198.67吨,灰渣2.83万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来源:搜狐网,2021-11-25

“雪龙2”号起航奔赴南极 我国再次开启“双龙探极”

11月23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二批101名队员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这是我国自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之后,第二次派遣两艘破冰船在同一个“考察季”奔赴南极。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并对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两艘破冰船将分别前往南极不同区域开展科考作业,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雪龙2”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此次起航,也是“雪龙2”号自参加中国第36、37次南极考察之后,第三次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来源:新华网,2021-11-23

“悟空号”AUV创潜深10896米新纪录

11月2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对外发布,由该校科研团队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无缆水下机器人),于当地时间11月6日15时47分,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万米挑战最后一潜,深度10896米!再次刷新下潜深度纪录。10月至11月,作文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哈工程“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UV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携“悟空号”全海深AUV,继年初创造了7709米的亚洲深潜记录后,再战马里亚纳海沟,完成4次超万米深度下潜——10009米、10888米、10872米和10896米哦,超过国外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于2020年5月创造的10028米的AUV潜深世界记录,并顺利完成海试验收。在万米水底,“悟空号”AUV采集到十分珍贵的深渊海底图像与视频。在近海底1-2米定高航行探测中,“悟空号”水下摄像机拍摄到了疑似潜水器拖痕等人类科考痕迹。

来源:中国科技网,2021-11-25

中国芬兰合作启动智能船舶与智慧港口国际技术合作项目

2021年11月25日,为推进智能船舶及智慧港口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国船级社(CCS)、瓦锡兰航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港集团在中国船级社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签署《中国-芬兰智能船舶和智能港口三方技术合作备忘录》,CCS和瓦锡兰集团还组织了智能船舶和智慧港口专题技术研讨。本次三方合作项目基于国际船舶智能化领域示范先例,借助先进态势感知、高精度仿真模拟等技术,通过研发、测试和验证来提高船舶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制定与升级智能船舶的行业标准,旨在打造智能船舶、智能港口示范工程,同时就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最佳实践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和知识分享范式。这次合作是海事行业在政府间合作框架下的积极探索,是中芬海事企业对中国与芬兰两国科技创新合作倡议《中芬科技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积极回应。

来源:中国船级社,2021-11-29

国外视野

首艘电动无人驾驶货轮亮相挪威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世界上第一艘全自动无人驾驶货轮在挪威亮相,这是海洋运输业在减排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近日,推迟了很久才启用的“雅苒比尔克兰”号货轮把120个装满化肥的集装箱从挪威一个工厂运至12公里外的港口,该货轮每年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4万辆卡车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雅苒比尔克兰”号货轮由挪威化肥巨头雅苒公司制造,这艘全自动驾驶货轮长80米、载重3200吨,将很快开始为期两年的试运行。在此期间,技术人员将对它进行微调,以便它学会自主驾驶。在“雅苒比尔克兰”号上,传统机房已被8个电池仓取代,来自可再生水电提供的动力高达6.8兆瓦时,相当于100辆特斯拉汽车的动力。“雅苒比尔克兰”号的航程并不长,在下水后的几个月学习期内,它必须学会在拥挤的航道上航行,避免撞上来往的商船。此外,自主导航还需要一整套目前尚不存在的新规则。专家们预计,电动船舶在短期内不会成为该行业的通用解决方案。全电动船舶适合短而稳定的路线,并不适合长距离跨海运输。船舶如果想长距离航行,港口必须为其配备电池充电器,因此,仍亟待解决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面临的挑战。

来源:中国网,2021-11-23

世界最大!日本对外公开新型海上风力发电设施安装作业船

11月23日,日本广岛县吴市向媒体公开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海上风力发电设施安装作业船。该船长142米,宽50米,主要用于安装地基固定在海底的风力发电设施。其特点是配备有发动机,作业船可凭借自身动力航行。据悉,该作业船由日本建筑公司“清水建设”委托一家位于广岛县吴市的造船厂建造。该船的建造费用约为500亿日元,预计明年10月完工。另外,船上计划搭载一座能吊起2500吨重物的起重机,可安装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目前,日本国内的海上风力发电还未实现实用化。而就在此前,日本政府将风力发电定位为未来的主要电力来源之一,计划在2040年之前将海上风力发电量提升到3000万至4500万千瓦,相当于30座以上大型火力发电站的发电能力。清水建设工程事业本部长白枝哲次指出,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才刚刚开始,希望能成功建设真正的海上风力发电站,为扎根并扩大国内市场做出贡献。

来源:人民网,2021-11-24

首次南极命名!Lindblad第二艘极地探险邮船首航

美国探险邮轮公司Lindblad Expeditions第二艘极地探险邮船“National Geographic Resolution”号开启南极首航,成为第一艘在南极冰面举行命名仪式的船舶。“National Geographic Resolution”号是挪威造船集团Ulstein为Lindblad设计、建造的第二艘极地探险邮船,在今年9月交付。首制船“National Geographic Endurance”号已经在去年2月交付,同样在南极首航。Lindblad与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合作制定海洋探险计划,在世界各地促进保护和可持续旅游。这两艘船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极地探险邮船,符合EPA Tier 4/ IMO Tier III排放要求,具备DNV PC5 Category A的冰区加强符号, 能够终年航行在冰区覆盖海域,是所有极地探险邮船中等级最高的。新船配备Ulstein专利船首X-BOW,不仅在外观上独树一帜,也可以提升在在恶劣海况下的适航性和燃油经济性。该系列船采用Ulstein极地探险邮船CX104设计,船长124.4米,可以容纳126名乘客。69间房舱里阳台房的比例高达75%,主餐厅安装270°全景玻璃窗,为乘客们提供了零距离的观光体验。室内活动空间还包括全景落地窗的瑜伽房、科学讲堂、桑拿室、健身房、以及无边浴池;同时,船上携带皮划艇、滑雪板、潜水服、水下观测器等工具供乘客进行船外探险。

来源:海事服务网,2021-11-26

欧洲船东将订造全球首艘大型二氧化碳运输船

丹麦航运公司Dan-Unity CO2计划订造全球首艘大型二氧化碳运输船。据Dan-Unity CO2介绍,新船设计来自TGE Marine,容量分别为12500立方米和22000立方米,能够确保二氧化碳的安全运输。目前,这种新设计已经获得了美国船级社(ABS)的原则性批准,这意味着该公司将选择合适的船厂着手建造。Dan-Unity CO2的二氧化碳运输船将采用专门设计,不能与任何其他行业相兼容,因此启动新造船项目需要较长期的合同承诺。预计建造一艘二氧化碳运输船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7-28个月。Dan-Unity CO2将使用专门设计低碳燃料船舶运输二氧化碳,运输产生的碳排放仅为将要处理的二氧化碳的3-6%。

来源:国际船舶网,2021-11-25

美国蒙特利海湾研究所新型研究船将装备MacGregor设备

近日,Cargotec公司旗下的MacGregor公司表示,该公司获得为美国蒙特利海湾研究所(MBARI)拥有的新型海洋研究船大卫·帕卡德(David Packard)提供一套设备下水操作处理系统的订单。David Packard由海事结构公司Glosten设计,目前正在西班牙维戈的Freire造船厂建造。该订单被定购后将排入CARGOTEC第三季度2021订单,计划船只在2023年年中交付。DavidPackard号将取代Western Flyer号,并继续研究蒙特利湾及其以外海域的深处。David Packard长50米(164英尺),宽12.8米(42英尺),吃水深度为3.7米(12英尺)。MacGregor将交付一个牵引绞车系统和桥式起重机,该系统将构成远程操作水下航行器(ROV)发射和回收系统(LARS),一个安装在甲板上的吊柱和绞车,该吊柱和绞车将构成传导性、温度和深度(CTD)LARS,一个船尾A字架,以及一台带有集成自动无人航行器(AUV)对接接口的主起重机。LARS系统将包括集成控制系统,该系统将在绞车和装卸系统之间提供平稳的操作,绞车上的主动升沉补偿(AHC)将允许在较恶劣海况下操作。

来源:船海装备网,2021-11-23

麦基嘉为美国高科技海洋科考船提供集成舷外系统

Cargotec旗下麦基嘉公司(MacGregor)将交付一整套先进的舷外系统,用于一艘美国新造的海洋研究船“David Packard”号。据悉,新船船东美国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MBARI)是一家私有非盈利的海洋研究中心,由David Packard于1987年在美国成立,其使命是推进海洋科学和技术,以了解不断变化的海洋。此次的“David Packard”号由船舶设计公司Glosten设计,长50米(164英尺),型宽12.8米(42英尺),吃水3.7米(12英尺),目前正在西班牙Freire船厂建造,计划将于2023年中期交付,交付后的“David Packard”号将替换目前在运营的“Western Flyer”号,将继续研究Monterey湾及其附件的水深。

来源:国际船舶网,2021-11-29

美国能源部支持先进核技术的开发

【据英国国际核工程网站2021年11月22日报道】美国能源部(DOE)已拨款850万美元,帮助部分有前途的先进核技术研究实现商业化,以支持未来在岛屿上部署先进反应堆或进行海事应用。这笔资金支持了五个行业主导项目,包括开发最新建模和模拟工具、选址分析和其他研究活动。美国自2017年以来已在先进核技术上投资超过2.15亿美元。能源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先进反应堆将彻底改变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方式。此次资助的项目包括:1、波多黎各小型模块堆和微堆的场址适宜性研究;2、支持熔盐反应堆申请许可的废气建模和不确定性传播研究;3、推进先进核反应堆技术的海上商业示范项目;4、推进核燃料数字化,加速燃料鉴定的碳化硅包壳的建模和仿真研究;5、用于表征先进沸水堆源项的先进建模和仿真项目。


Baidu
map